婺源“四古”(圖文)

婺源
WUYUAN
婺源,位于江西東北部,與皖、浙兩省交界,區位凸顯,交通便捷,地處我國黃金旅游圈的腹地,生態優美,物產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2.6%,空氣、地表水達國家一級標準,負氧離子濃度高達7萬-13萬個/cm³,是個天然的大氧吧。因生態環境優美和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
婺源,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古文風鼎盛,名人輩出,享有“書鄉”美譽。朱熹、詹天佑等歷史文化名人名揚中外;歷史遺跡、明清古建遍布鄉野;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村7個、中國傳統村落28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個,婺源徽劇、儺舞、三雕、歙硯制作技藝、綠茶制作技藝、甲路紙傘制作技藝等6項入選國家非遺名錄,總量位居全省第一。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總量位居全市第一,省級12項,市級25項,縣級52項,有各級代表性傳承人442人,其中國家級8人,省級28人,市級125人。
全縣現有旅游景區和省A級鄉村旅游點近百家,其中,5A級旅游景區1個,4A級旅游景區13個,省級旅游度假區2個,5A級鄉村旅游點4個,4A級鄉村旅游點6個,3級鄉村旅游點55個。有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1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6個,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4個,省級工業旅游點7個。
婺源的“四古”
古洞

靈巖洞位于靈巖國家森林公園內的靈巖石窟群由卿云、蓮華、涵虛、凌虛、瓊芝、萃靈等36個溶洞組成 《方輿勝覽》有記 洞體大者雄渾奇偉,小者玲瓏秀麗 內泉流澄清皎潔,水石相映成趣,石筍、石花、石柱、石幔琳瑯滿目,千姿百態。有蓬萊仙閣、金闕瑤池、云谷游龍、天池荷香、龍門瀉玉等景觀數百處。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到過此洞,至今仍保留著“岳飛游此”、“吳徽朱熹”、唐代大中十一年兼御史中丞盧潘和明代戴銑的摩崖石刻等唐代以來的游人題墨2000多處,為國內罕見。
古橋
婺源水多,古橋也很多。全縣有志書可考的古橋就有450多座,至今保存完好的仍有350多座,構成了婺源獨特的歷史風采與文化魅力。古橋,是與山巒、河流、阡陌、樹木、稻田,村莊的環境相匹配的,不顯山不露水,互相呼應。
其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當數彩虹橋。
彩虹橋,這座建于南宋(1137年)的長廊式人行橋,現屬國家重點保護單位。因位于村西婺水向北環彎的地方,橫跨河溪狀若彩虹臥波,故名“彩虹橋”,此橋長140米,外觀輪廓有起有伏,產生了節奏感,橋內空間因寬窄的變化而不同。在此倚欄眺望,南面正對錦屏似的五老峰和云霧繚繞的茱嶺。東北煙波連天,左岸層層山岡,右岸竹叢掩映著村落,是至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設計最為科學的一座古廊橋,被眾多媒體譽為中國最美的廊橋。
板凳橋(樟村),由一段段毛竹捆扎成的板凳而連接起的一座長長的小橋,古樸簡約。窄窄的板凳橋上,兩人相遇,需小心擦肩而過,三五步遠,一人走近,一人已消失在晨霧中,讓一些多情的游客,守著一片縹緲時光,久久不愿離去。
秀拱橋(察關村),又名祭酒橋。它是一座石筑單孔拱橋,長約42米,寬約6米,內高約7米,跨徑約14米。該橋橫跨嵐山溪上,南枕嵐山,北依浙嶺。每逢嵐山溪滿水之時,站在溪下望橋,橋孔與水中倒影巧妙地組成一個完美的圓,似一輪滿月,讓人難忘。
相傳秀拱橋也稱為寡婦橋,號稱“中國第一寡婦橋”,由于徽州山多地少人多,大部分人很早就外出經商,徽州地區多老幼和寡婦,相傳此橋建于南宋中葉,距今已有800多年,后因年久損毀,由村中一寡婦四方募錢,捐資照原樣復建。橋上本有石欄,后村人念其功德,特將石欄拆去,取無欄(男)之意。故該橋又名“寡婦橋”。時至今日,村人每逢婚嫁喜事,必不行經此橋,不惜繞道遠行,以避“寡婦”之諱。“
永濟橋(段莘村),被當地人稱三眼橋。石橋每年在春水過后就會逐漸被水淹沒。水庫的水阻礙了交通,卻保護了石橋。在秋冬之季,石橋就露出真容。像一位老人背負行人走過,風吹雨打,屹立至今。
四封橋(考水村),據說古代,考水村有4位姑娘,常年要過河去對岸精舍學堂讀書,村民過往也非常不便,她們一合計,就出資建了一座石拱橋。在那個年代,4位姑娘的舉動,掀起了不小的波瀾,贏得了村民的贊許,人們也就將此橋稱為“四姑娘”。后來4位姑娘出嫁后,因夫貴子賢都得到了誥封,所以就稱為“四封橋”了。
題柱橋(游山村),這座橋建于明朝萬歷己亥年間。建橋人微光公(1548—1605)。他將橋名取自西漢大文豪司馬相如的一個典故。司馬相如曾將一橋題名為“題柱橋”,其意為“非高車駟馬而不過此橋”,他將橋以此為名。其意是激發后人奮發努力。
通濟橋(思溪村),它坐落于藍天碧水間?;疑臉蚨?、褐色的木質結構、黑色的瓦片,布滿歷史的滄桑,給人的腦海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樹德橋(嚴田村),夕陽西下,老人牽著牛悠然地從橋上走過;或是老漁夫撐著竹排,在晨霧中沿溪流飄然而來。所謂拱橋攬勝景,令人充滿無限感慨。
中書橋(李坑村),這座橋是婺源現存最古的橋之一,建于北宋,已有八九百年的歷史,橋中孔磚拱,磚拱上鋪青石板。橋上小坐,細讀青苔在磚縫寫下的歷史,傾聽百年流水的低吟。
古樹
遍布鄉野的名木古樹,為婺源又增添一份古韻。漢代的苦櫧、隋朝的銀杏、唐代的香樟、北宋的紫薇、南宋的牡丹、明代的香榧以及其他歷時千余年的紅豆杉、楠木、柳杉、羅漢松、刨花楠、黃檀至今仍然長得亭亭蓋蓋。婺源的古樹中,最有名的是被稱為“江南第一樟”的虹關古樟和朱熹親手栽植的巨杉。
虹關古樟被稱為“江南第一樟”,古樟傲立于村中的溪畔,樹齡至今已有1000余年,樹高26.1米,直徑3.4米,冠幅巨大,氣勢非凡,古人曾寫詩稱贊它為“下根磅礴達九淵,上枝搖蕩凌云煙”。
文公山巨杉,南宋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朱熹回鄉省親,親手在文公山其祖墓周圍按八卦布局栽植了24棵杉樹,象征“24孝圖”。歷經八百多年風雨,現存16棵,其中最高的38.7米,最粗的胸圍3.43米,有“江南古杉王群”之譽。
古建筑

婺源古代屬于徽州所轄,所以這里的民風民俗與現在的皖南地區非常接近,保留了大批古樸典雅的徽派古建筑,古祠堂、官邸、民居、書齋、戲臺、廊橋、亭閣、寶塔等遍布全縣。那些白色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顯得寧靜而幽雅。李坑、延村、思溪、桃溪等明清民居群被建筑學家稱為“古建筑博物館”。
編輯:查中強
責編:萬俊奇
終審:江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