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山行》何以讓硯山更“行”?(圖文)
黃山谷先生因訪硯來婺源,不期然而然為婺源留下了《硯山行》。
這位“獨行俠”為婺源古道增輝添彩,為婺源歙硯叫賣喝彩。婺源,何其幸哉!
黃庭堅雕像
2021年5月,家住婺源縣江灣鎮大畈村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歙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汪鴻欣,在中貿圣佳國際拍賣公司拍得清代徐毅手書《歙硯輯考》。
該書不僅記錄了黃庭堅《硯山行》全文,還寫有題記和留題詩等。當年6月,江西省根石藝美術學會硯專業委員會組織開展了首次重走黃庭堅“步步穿云到龍尾”硯山行活動;次年11月,策劃了2022年重走黃庭堅《硯山行》活動,舉辦了“繼往開來”婺源當代歙硯名家作品展……掀起了一股“歙硯風”。
一
倘若要推選婺源歙硯的代言人,那么,就推選黃庭堅吧。
沒錯,正是這位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被譽為江西詩派開山之祖的北宋名家,世稱黃山谷。黃庭堅是江西修水人,與蘇軾齊名,時稱“蘇黃”。
選黃庭堅為婺源歙硯代言,其理由是千古名詩《硯山行》。
“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巒如斗蟻。陸不通車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龍尾。龍尾群山聳半空,人居劍戟旌幡里。樹接藤騰兩畔根,獸臥崖壁撐天宇。森森冷風逼人寒,俗傳六月常如此。其間有石產羅紋,眉子金星相間起……”北宋時期,黃庭堅親往婺源硯山訪硯,寫下了這首中國硯史上的名詩《硯山行》。
《硯山行》未見刊于清代以前的黃庭堅各類詩文集,此詩最早之出處即為清代徐毅撰寫的《歙硯輯考》。
據《歙硯輯考》載,黃庭堅奉朝廷之命到婺源訪硯,入宿硯山鮑日仁家,并即興賦詩《硯山行》贈其留念?!稌▓蟆?022年第21期刊文《帶入朝廷揚大義——北宋黃庭堅婺源硯山行初探》闡述,黃庭堅硯山行時間可能在北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
《硯山行》共72行504字,記敘了黃庭堅赴歙硯原產地婺源硯山的見聞和感受,生動詳實地描繪了龍尾山地理之險阻、石品之華美、硯譽之傳揚,字里行間洋溢著宋代文人對歙硯的熱愛和癡迷。
全詩文辭平白曉暢,飄逸疏宕,初讀似有李太白《蜀道難》之氣勢,再讀卻有陶潛《桃花源記》之意境。其中,“不輕不燥稟天然,重實溫潤如君子;日輝燦燦飛金星,碧云色奪端州紫”,系贊譽歙石之神筆,為后人論歙硯所必舉。
婺源歙硯
二
行路者,既有“三人行”,也有“獨行俠”。
黃山谷先生,或許是“獨行俠”吧。他的“獨行”氣概,不僅開創了江西詩派,也獨創了別具一格的書體,贏得了“宋四家”之一的美譽。這位“獨行俠”為婺源古道增輝添彩,為婺源歙硯叫賣喝彩。婺源,何其幸哉!
常言道:“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硯被譽為“文房四寶”之首。北宋名臣蘇易簡《文房四譜》云:“四寶硯為首,筆墨兼紙,皆可隨時取索,可終生與具者為硯而已。”
婺源是“中國歙硯(原產地)之鄉”。因婺源曾隸屬歙州(后改徽州),古時“物以州名”,故婺源所產之硯稱為“歙州硯”(簡稱“歙硯”)。據北宋婺源縣令唐積《歙州硯譜》記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里,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以歸,刊粗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至宋真宗時期,歙硯成為御用的文具。此后,歷代相沿,歙硯備受世人重視,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歙硯石材產于婺源龍尾山,又稱龍尾硯。南唐后主李煜說:“澄心堂紙、李延珪墨、龍尾石硯,三者為天下冠。”
黃山谷先生因訪硯來婺源,不期然而然為婺源留下了《硯山行》。
除了黃山谷先生,“宋四家”其他三家也對歙硯評價很高。
蘇軾《龍尾硯歌》寫道:“君看龍尾豈石材,玉德金聲寓于石。”米芾《硯史》中歙硯一節,直接以“歙硯婺源石”作標題。蔡襄稱贊歙硯:“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間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值得一提的是,蘇東坡在《孔毅甫龍尾硯銘》中說:“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爪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厚而堅,足以閱人于古今。樸而重,不能隨人以南北。”此銘從對硯石的贊譽轉而抒發對君子“厚而堅”“樸而重”的贊嘆,令人嘖嘖稱奇。
婺源歙硯
三
古往今來,婺源歙硯掙足了世人欣賞的目光。那么,歷經了千年時光,硯山的硯坑與歙硯的現狀又如何呢?
2006年,婺源歙硯制作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婺源硯山方圓三十里的不大區域里,就有“歙硯發源地”硯山村、“中國歙硯第一村”大畈村、“徽州文教科舉世家”濟溪村等星羅棋布的歙硯名村。其中,硯山村幾乎家家都有歙硯門楣店招,房前屋后“堆石如草垛”;大畈村既是“中國民俗文化村”,也是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江西歙硯藝術之鄉”等,可謂榮譽等身。
而今,婺源發展歙硯生產企業(作坊)近500家,各級硯雕人才2000余人,涉硯從業群體萬余人。而有文化自信的大畈村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全村從事硯雕行業人員上千人,打造了“前店后坊”的歙硯文化產業一條街,新建了婺源歙硯文化博物館,布展了歙硯故鄉進士、出土碑刻文物等篇章,讓人們觸摸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文脈和精魂,掀起了歙硯文化研學游的新熱潮。
江西省硯專業委員會舉辦的活動。
四
“古來存圣跡,從此識前賢。”《硯山行》問世后900多年,也即2022年,重走黃庭堅“硯山行”文化活動在婺源舉行。參與者在婺源縣江灣鎮大畈村集合,沿著古道徒步兩個多小時,行至溪頭鄉硯山村龍尾山老坑口。
從政府主官到平民百姓,從家長到學生,從“天命之年”到“豆蔻華年”,大家行走在歷史年輪中,行走在文化暢享里,腳踏著一塊塊青石板,猶如“彈”著鋼琴的琴鍵,耳邊不時傳來了松擺、竹搖、泉流的陣陣“琴音”,全然不知疲倦,儼然物我兩忘……
在徒步“硯山行”的目的地硯山村,其村口有座建于古代而保存完好的單孔石砌“復興橋”。
好一座復興橋!試問,鄉村振興,豈能少了文化復興?
有人建議在“硯山行”沿線的峭壁上石刻“黃體”《硯山行》;有人建議舉辦“硯山行”歙硯大型論壇,策劃重現“葉氏采硯”“官家造硯”“歙硯詠嘆”等文化場景,讓歙硯“活起來”“火起來”;有人建議將“硯山行”與“賞花游”相融合,打造全域旅游新的引爆點;有人建議將歙硯文化融入曲藝表演,打造新的地方舞臺劇目……
在凸顯文化自信的今天,為守護好綠水青山,婺源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封禁龍尾山各大硯坑,構筑生態保護堅強堡壘。
那么,如何將古硯坑、古作坊、古遺址申報文物保護單位,如何打造歙硯文化景觀村,如何發展歙硯文化研學游,如何延伸歙硯文化產業鏈,如何提升歙硯產業競爭力,等等,則已然成了硯山村乃至方圓三十里歙硯文化輻射地新的文化課題和文化出路。
歙硯,不只是石頭,它們有紋理、有靈魂、有精神。
如何走好新的“歙硯之路”?或許是新時代“黃庭堅”們共同書寫的《硯山行》之續篇吧。
作者:呂富來
來源:當代江西
編輯:查中強
責編:萬俊奇
終審:江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