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婺源縣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一、 實驗區建設的基本情況
婺源位于江西東北部,與皖、浙兩省交界,土地面積2967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368萬畝,耕地32萬畝,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稱。全縣轄16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1個工業園區管委會、197個村(居)委會,人口36萬。
2009年4月被正式批準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以來,婺源縣委、縣政府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從婺源的基本縣情出發,圍繞建設“中國最美鄉村”大目標,確立了生態立縣、生態強縣并積極探索建設循環型社會體系的發展思路。通過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婺源成為了以“優美的生態環境、發達的生態經濟、繁榮的生態文化、和諧的生態家園”為內涵的中國最美鄉村,全縣經濟社會呈現出了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先后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縣、中國十大新農村、中國旅游強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國綠色小康縣等榮譽稱號。
二、對實驗區建設各方面工作的評價
1、婺源縣委、縣政府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建立了完備的制度和有效的工作機制,有序開展實驗區工作
成立了“婺源縣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領導小組”,并強化領導小組的組織協調能力,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投入到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工作中來。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將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容來抓。利用現有的各種媒體廣為宣傳,定期報道申報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重大意義、建設內容等,拓寬人們的思路,增強人們的意識。
積極籌措實驗區建設資金,確保建設資金到位,建設內容按時進行。加強橫向聯系,積極主動尋求國內外的合作與支持,以可持續發展項目進行招商引資、引智、引技,主動聘請一批具有較高水平和經驗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擔任技術顧問,指導婺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實施。同時動員全縣各界、駐婺單位、部門、干群積極支持、合作參與,確保計劃任務順利。
依照實驗區的任務、目標,制訂和完善配套措施,規范相互之間的參與行為,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充分發揮農村科技中介機構、專業協會的作用和科技能人的作用,發揮網絡服務功能。以項目為載體,明確項目責任人、項目實施主體,定期督查,逐項考核,把項目實施列入社會經濟指標考核內容,實行獎懲,確保各項任務、目標按時按質完成,并達到預期效果。
圍繞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制定支撐實驗區工作的相關扶持政策,加快社會發展領域的配套改革,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新型管理體制和良性運行機制,從政策、機制上確保加快創建婺源縣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進程。
2、實驗區建設成效顯著,全面完成了規劃任務和目標
圍繞實驗區建設總體規劃,精心組織、認真籌劃、創新模式,在經濟總量提升、特色產業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全面完成了實驗建設各項任務和目標。
(1)經濟總量不斷壯大,運行質量穩步提升
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達73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較2009年分別增長了75.9%和214%。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7億元。城鄉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37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924元,較2009年分別增長了35.57%和100.8%。全縣城鄉居民儲蓄存款65.35億元。三大產業結構由2009年的 13:41:46優化為13:38:49。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有明顯提高,達到14.16%。
(2)生態建設得到加強,古村落保護扎實推進
以首創自然保護小區模式、深入開展“十年禁伐天然闊葉林”工作和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農村面源污染“十大整治”活動,并建立了長效管理機制,加強對實驗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穩步推進國家生態縣創建工作,2013年被國家環保部批準為國家生態縣。古村落保護工作成效明顯,實驗區內的沱川理坑村、江灣汪口村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理坑村還入選首批“中國景觀村落”,浙源鄉虹關水口、察關水口、思口鎮思溪村口入選“中國經典村落景觀”。彩虹橋、汪口俞氏宗祠告等13個點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民生質量不斷改善,城鄉社會和諧穩定
始終將改善民生擺在首要位置,圍繞就業和再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救助、醫療保障、濟困助學、住房、扶貧開發、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等八個方面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強化工作力度,加大財政資金傾斜投入以加強民生建設從而不斷提高群眾幸福感。高度重視信訪維穩工作,嚴格落實領導定期接訪制度,經常性組織各級黨政干部進村入戶,傾聽群眾呼聲,解決實際困難,有效暢通了群眾利益訴求渠道;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大對違法犯罪分子的打擊力度,特別是對牽頭策劃、組織煽動群體性事件的犯罪分子依法予以嚴厲打擊,以加強社會管理從而不斷提高群眾的安全感,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2013年獲得“全國法治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和“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榮譽。
(4)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以生態立縣為標桿,全力發展生態農業,推進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通過五年的努力,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園區面積達4.3萬畝,涉及有機綠茶種植加工、荷包紅魚繁育養殖加工、綠色食品加工等22家企業入駐園區,先后引進項目18個,自主開發項目17個,引進新技術10項,推廣新產品20個,推廣新技術21項。年總產值1.2億元,創稅1200萬元,創外匯350萬美元。年安排勞動力4000余名。還可接待旅游觀光的游客近1000萬人次。
(5)生態環境承載力大幅度提高
建立自然保護小區保護生態模式的推廣、“花開百村”、“森林通道、綠色城鄉”等生態工程的推進、“十年禁伐天然闊木林”工作的開展,加之近年投資3000萬元的垃圾處理廠已投入使用,日處理城市垃圾100-150噸;投資7000萬元的污水處理廠已建成運行,年可處理污水3萬噸以上;年投入500萬元啟動了全縣農村清潔衛生工程,讓婺源的生態環境更加美好、生態承載力承載力大幅度提高。
三、實驗區建設能力分析與經驗總結
1、實驗區特色鮮明
立足當地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努力探索并走出了一條符合婺源實際、符合時代要求的山區縣城可持續發展之路,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如近年發展壯大的鄉村生態旅游業、高效環保的低碳工業和以茶葉為主的特色農業,就是一種既在保護中開又在開發中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
2、建設主題突出,建設經驗具有可示范性
(1)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強勢推進。按照“一個集團、一張門票、一大品牌”的目標,著力提升旅游產業整體素質。旅游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在12個主要景區推行“通票制”,成功組建了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景區品位日提升,江灣景區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區,李坑等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區,婺源成為全國擁有4A級景區最多的縣份。“中國旅游第一縣”創建工作有序開展。2013年年接待游客1000.5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2.50億元,綜合收入51.8億元,旅游產業支柱作用進一步增強。在旅游業的強勢拉動下,商貿、交通、通信、房地產等產業迅速發展,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0.18億元,占全縣GDP的45.6%。
(2)可持續發展理念清晰
1實施“5411”工程,做大做強低碳工業。受環保門檻高等瓶頸制約,工業一直是婺源的一塊短板,但婺源從來沒有放松抓工業的力度,出臺了《關于主攻工業決戰園區的若干意見》,做大做強低碳工業。“5”:五個堅決不引進。堅持把生態保護放在首要位置,凡是有“排煙、排水、排氣、排味、排毒”的項目堅決不引進。“4”:主攻四大產業。即機械電子、制衣制鞋、綠色食品、旅游商品加工等四大產業,目前已擁有潔華環保、中美合資的正博鞋業、半球實業、聚芳永茶業等入園企業115家,安置就業1.3萬人,獲評省級生態園區。“1”:建好一大平臺。加強縣生態工業園區平臺建設,2012年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9000多萬元,建成區面積增加了1平方公里;2013年園區600畝存量土地“三通一平”基本完成,并開始供地,新增12平方公里擴園調區已獲得省發改委批復,園區建成區面積達5.36平方公里,全縣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6億元,榮獲江西省2012年度加快工業發展加速工業崛起年度貢獻獎。“1”:彰顯一大特色。依托省級旅游商品產業基地,發展工業觀光旅游,在園區建設上突出婺源生態和徽派文化特色,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型工業園區。
2以茶業為主導的特色農業發展成效顯著。一是推進茶園有機化改造。二是推進有機茶生產加工。三是推進有機茶市場建設。選定了“一國香”作為婺源茶葉的主打品牌。啟動了“中國有機茶都”、“中國斗茶城”等項目前期工作,“林生”、“婺牌”分別榮獲江西省十大名茶、江西省名茶稱號,茶博府被評為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到2013年全年共采制茶葉1.12萬噸,實現茶業系列產值1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9%、17.6%。同時推進農產品向“有機”方向發展,大鄣山、沱川、浙源、溪頭、段莘等地先行先試打造有機農產品鄉鎮,因地制宜發展茶葉、婺菊(婺源銅錢小白菊)、油茶、荷包紅魚、清水河蟹等生態農產品。
在著力發展茶產業的同時,全縣農業經濟穩步發展,糧食播種面積31.4萬畝,總產達12萬噸。新增“AA”級綠標和“有機”雙認證農產品5個。江灣大畈、中云橫槎等20個村被列入全省“十百千”工程“一村一品”試點村。全縣4家省級、10家市級、7家縣級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3億元,聯系帶動農戶2.6萬戶,戶均增收320元。
3、科技人才培養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江西省唯一一家培訓茶葉種植、生產、加工專業人才的學校__江西婺源茶校座落婺源,2014年擴重建后由原來的中等專業學校升格為高等專業學校,每年優先為婺源提供了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為婺源的主導特色產業——有機茶產業發展提供了專業技術保障,同時,該校和婺源鄣公山共大(中等專業學校)根據婺源發展的需要,都專門設置了以導游為主的有關旅游方面的專業人才培訓班,為實驗區生態旅游業輸送大量的人才,為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
4、對其他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有很好的借鑒和示范意義
婺源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立足當地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主抓有機綠茶為主導特色農業、以生態立縣為理念做強做大低碳工業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并相應制定的一系行之有效的機制,可為生態環境良好、旅游資源豐富的山區縣城可持續發展提供很好的借鑒和示范。
四、存在不足和建議
1、繼續堅持生態立縣、“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理念,走生態旅游、特色農業和低碳工業的發展之路,切實做到既在開發中保護又在保護中發展。
2、深入總結、擴大宣傳。在鞏固全面協調發展成果的基礎上,突出創新、培育特色、輻射成功經驗,重視理論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3、總結并建立區域可持續發展管理的長效機制,形成常態化管理,例如對區域可持續發展各項指標的監測與分析,對可持續發展項目的增添與實施監管。
4、多與同類實驗區交流學習經驗,提高公眾意識,擴大公眾參與仍是區域可持續發展建設的關健問題,必須緊緊抓住不放。
5、景點的統一規劃、規范應加強,應有當地居民居住和參與,保持自然狀況,開啟農家樂,提高居民旅游收入。
通過對驗收材料的審查和項目的實地考察,驗收考察專家組認為,婺源縣可持發展實驗區已完成實驗區建設時期的各項工作。專家組一致同意推薦婺源區參加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部門聯席評審會評審。
五、驗收考察組
組長:劉學敏
成員:雷世鈞、左喜明、孔凡斌、鄭博?!?/p>
工作人員:劉清梅
六、驗收考察時間
2014年12月9日至10日